《东周列国志》是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,由古白话写成,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16.慎易以避难,敬细以远大。——韩非子《韩非子·喻老》
释义:谨慎地对待容易做的事以避免困难,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远离大的灾祸。
韩非子(约前275年—前233年)战国晚期韩国人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今存作品《韩非子》五十五篇。
《韩非子》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。其中,《喻老》篇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相结合的形式阐发了老子思想。
17.耳闻之不如目见之,目见之不如足践之。——刘向《说苑·政理》
释义: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,眼睛看到的不如用脚踏勘可靠。
刘向(约前77年—前6年),原名更生,字子政,著名经学家、目录学家、文学家。其整理编辑的《战国策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。另著有《别录》《新序》《列女传》《说苑》等。
《说苑》原为二十卷,后仅存五卷。大部分已散佚,后经北宋曾巩搜辑,复为二十卷。“政理”为其第七卷,主要阐述了古代贤人为政的道理。
18.不受虚言,不听浮术,不采华名,不兴伪事。——荀悦《申鉴·俗嫌》
释义:不接受虚妄的言论,不信从虚浮的技艺,不采用华而不实的名称,不去做伪诈的事情。
荀悦(148年~209年),字仲豫,中国东汉末期政论家,史学家。
《申鉴》旨在重申历史经验教训,以供皇帝借鉴。全书包括《政体》《时事》《俗嫌》《杂言上》《杂言下》五篇。
19.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——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
释义: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传世名句,一个“自”字,强调了高雅不凡的气质源于书香熏染。“气”不仅指读书带给人的儒雅之气,更是指在面对人生失意和窘迫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态度。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,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,使人气质高雅。
苏轼(1037—1101年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《和董传留别》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。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,与董传私交甚笃。董传虽家境贫寒,但饱读诗书,满腹经纶,再朴素的衣着也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,故苏轼以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赞之。
20.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——杜荀鹤《题弟侄书堂》
释义:年轻时勤奋努力必将终身受益。岁月匆匆,切莫懒惰懈怠,虚度光阴。
杜荀鹤(846~904年),唐代诗人,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。此诗既表达了对弟侄的勉励之辞,也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。
21.学如弓弩,才如箭镞(zú)。识以领之,方能中鹄(ɡǔ)。——袁枚《续诗品·尚识》
释义:学问就像弓箭,才能就像箭头,学识引导箭头射出,才会命中靶心。而学识的高低与深浅都会直接影响欣赏水平和自己的实践效果。所以,增加学识,提高眼界,方可使用好学问之弩,从而促使才能之镞一箭中鹄。
袁枚(1716-1798年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清朝诗人、散文家、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。
《续诗品》是袁枚对唐代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》的续。主要论述创作过程,分“崇意”“精思”“选材”等三十二则。
22.千羊之皮,不如一狐之掖;千人之诺诺,不如一士之谔谔。——司马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
释义:一千个人说恭维话,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有价值,这就好比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样。
司马迁(前145—前87年)字子长,西汉时期的史学家、文学家,思想家,所著《史记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
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篇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革新、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,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。
23.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。——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诚廉》
释义:石头可被打碎,但无法改变它坚硬的质地;丹砂可被研磨,但不能改变它朱红的颜色。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、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,本性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可以任意择取变更的。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,其名节也像“石坚”“丹赤”一样无法玷污。
吕不韦(前292—前235年),姜姓,吕氏,名不韦。战国末年著名商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,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。
本文标题:国学经典语录